激扬青春 助力“四普” ——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师生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践工作,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大国,五千年文明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数量繁多的文物古迹。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20231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植根河洛大地,为培养文物保护人才,自2016年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以来,不断深耕,目前,已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将文化艺术大类中4个文保相关专业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石窟寺保护技术和文物展示利用全部开设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729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师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投身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为全面掌握河南省文物的分布以及状态,建立河南省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贡献出他们的力量。



在此次普查工作中,我院与文物保护单位提前对接,精心选派十余名年轻教师和优秀学生,积极参与田野调查、文物核查、信息整理等各个环节中。暑假师生们克服炎炎烈日,冒着酷暑到实地考察回驻地要整理调查资料虽然辛苦,但师生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其中。通过使用RTK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对文物点进行精准测量和定位,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与使命,为全面摸清我省文物的“家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截至目前,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师生已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56个工作日,发现记录整理文物资料832余份。







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家为全面掌握文物资源情况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推动文物事业繁荣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于1956-1959年、1981-1985年、2007-2011年,进行了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二十大以来,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建立全国文物数据库的一项重要工作。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计划用34年的时间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为系统廓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于师生来说,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通过参与普查工作,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了解文物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还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在后续学习实践中,文物保护考古学院的师生将继续秉承“保护为主、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深化与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同时,学院也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撰稿:程朝旭 摄影:贾新贤 庞坤昆 审核:海洋 赵博 侯贤俊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