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我院与偃师区二里头村村委会联合开展的“寻找中华文明曙光 讲好华夏起源故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结营仪式在二里头村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翟镇镇党委书记谷恩光、镇人大主席赵梦笑、二里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朝阳、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党总支书记海洋出席仪式,二里头村村委会现场向我院实践团队赠送锦旗、地方文化书籍及文创产品,表达对学院助力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感谢。
本次活动为期5天,依托我院文博专业优势,搭建青年学子与乡土文化深度对话的平台。活动中,我院文博先锋实践团队师生志愿者13人带领二里头村19名学生、2名村民代表,通过沉浸式体验,探秘“中华文明的曙光”——夏朝文明的璀璨光辉。
从苏瑞歆老师“陶器里的远古生活”知识课堂到董强峰老师陶泥创意手工坊,学生们揉捏拉坯,亲手制作陶器唐小马,体验千年工艺。
在“青铜器:夏朝的神秘礼器”探秘课堂,程朝旭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青铜礼器的象征意义与铸造工艺,通过拓印技艺制作青铜纹饰团扇,让古老纹样在指尖焕发新生。
在“我在洛职修文物——陶瓷器修复”课堂上,学生们在赵琪老师的指导下化身“文物医生”,亲手拼接、粘合破碎陶片,深刻体会“让破碎文物重焕生机”的匠心与责任。
活动期间,二里头村的青年学生在我院文博先锋实践团队的带领下先后走进二里头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一起探寻“博物馆里的历史故事”,透过展柜中的文物感受夏朝都城的辉煌和汉魏都城的历史演变。
在非遗传承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传承千年的非遗绒花技艺制作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徽章,让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碰撞,绒花工艺的指尖绽放更彰显文化传承的活力。
5天的实践活动,我院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从教师助教、学生管理到会场准备、视频拍摄,任劳任怨,用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他们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学会了沟通与包容,在统筹协调各项事务时提升了组织能力,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锻炼了应变本领。这段实践经历,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5天的时间很短,但这份经历教会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将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成功激发了青年一代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情,也有效提升了我院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增强了文化认同与传承使命感。该活动为深化校地专业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在乡村沃土扎根生长谱写了新的篇章,充分彰显了我院在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为。
撰稿:赵晓乐 摄影:丁乐乐 王家明 审核:赵博